魚樂新聞釣魚網

 找回密碼
 註冊(用戶名請用中文)
查看: 1084|回復: 6

台釣不及傳統釣???(轉貼)

    [復制鏈接]
發表於 2010-4-4 02:35: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喜歡懸墜底釣(台釣),然而懸墜釣法上大魚的機會居然比不上傳統釣,在垂釣的實踐中我發現懸墜釣難釣大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釣位的限制
  懸墜釣法對釣位是有一定要求的:(1)要有一定的水深,至少魚漂要能站得起來,而懸墜釣的魚漂一般都較長,最短的也有十幾釐米,加上子線長度,那就要求水深至少要在40釐米以上。而傳統釣法卻沒有這些限制,有些時候,如開春大鯽大鯉往往靠邊覓食產籽,傳統釣往往能從三十幾釐米的水草邊、草洞中釣起大貨;而懸墜釣因水深的限制只能望魚興歎。(2)懸墜釣法要求釣位周邊不能有障礙物,否則影響拋竿;而傳統釣卻不然,大樹下、障礙旁都能伸竿。比如說夏釣蔭,大樹下的陰影中,傳統釣往往能釣起大??;而懸墜釣法可能連竿都拋不出。(3)懸墜釣法要求窩點基本平整,否則影響釣餌在水下的狀態,這點在野釣尤其重要,有時明明覺得是個好釣位,但幾竿下去魚漂目數相差太多,可能一會兒漂尾沒入水中,一會兒可能連魚漂都浮不上來。這時候懸墜釣就得放棄窩點,重新選點。傳統釣卻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只要鉤墜到底就行了;而水底有障礙物的地方往往是存大魚的窩點,這點在野釣水庫時尤其明顯。
       二、竿長的限制
  懸墜釣法竿長從3.6米到5.4米,超出5.  4米基本都不用了,因為竿長一是重,二是影響拋竿,必須要裝大漂,否則遠了連漂尾都看不清,那還釣什麼魚?而傳統釣法,八米、九米、十米都不在話下,釣得遠,釣得深,上大魚的機會自然就多。在水庫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5.4米的竿,拋到最遠點,水深只有3~4米,換6.3米的竿,拋在5.4米窩點前面一點,可能就有5~6米的水深。
  三、餌料的限制
  餌料對懸墜釣法是有限制的。首先是誘餌,由於懸墜釣法誘釣合一,在大水面垂釣可能會拋投一些*重的粉餌打窩,顆粒餌一般加得較少,靠的是霧化引魚,誘魚,認為加了顆粒餌,魚吃飽可能就不吃釣餌。在小水面釣可能根本就不打窩,靠的是商品餌本身的誘食成份霧化來引魚聚窩。傳統釣法誘餌一是量大,二是加了大量的顆粒餌,小魚不可能將誘餌都吃完,而大的顆粒餌正是大魚眼中的美食,大魚戀窩不走,自然中魚率就高了;其次是釣餌。懸墜釣法用的是商品餌,味型不外乎香、清香、濃香、腥、濃腥幾種。而傳統釣蚯蚓、米飯、紅薯、蛆蟲、菜葉、蚱蜢,都可作餌,味型狀態自然,大魚當然愛吃。
       四、頻繁拋竿對大魚就餌的影響
  懸墜釣法講究的是窩點的霧化,餌料的霧化狀態,釣餌鬆散,方便魚類就餌,一般釣餌的化散時間也就是3~5分鐘,必須起竿換餌,而大魚的警惕性一般都較高,頻繁的拋竿換餌勢必影響大魚的就餌,特別是大鯉,狡猾是出名的,這就是為什麼傳統包食釣多上大魚的原因。
  五、流水對釣大魚的限制
  流水釣懸墜是最不願意遇到的一種情況,一是走漂,二是影響窩點內餌的霧化,餌料留存少,所以懸墜釣只能選擇走水不太厲害的緩流,遇到走水厲害的窩點只能放棄。而傳統釣法卻不在乎,流水的橋洞邊往往聚有??魚、大黃梢、大翹嘴魚白,有流水時釣餌經沖刷后反而會激起魚類就餌的欲望。
  六、窩點的限制
  懸墜釣法,選定釣位后需要較長的時間發窩,確證無魚才換位再重新引魚聚窩比較費時,實際釣魚的時間短,中大魚的機會當然就少了。而傳統釣能夠同時打三四個窩輪釣,甚至打十幾個窩都可以,機動性好,哪個窩點有魚就在哪個窩點多釣會兒,選擇的余地大,上大魚的機會就多。
       七、釣組的限制
  懸墜釣法多用細線小鉤,又大多是無倒刺鉤,如果想要釣大魚,大鉤粗線當然也可以,但總比不了傳統釣的線組,因此細線小鉤跑大魚的概率實在是太高了。而傳統釣用7號伊勢尼、2.5號線可能都算小,何況用的是有倒刺鉤。實在控制不了魚時,還可以用失手繩。而懸墜釣法即使用了失手繩,也容易跑魚。因為是無倒刺鉤,往往在魚回頭時,松線就會脫鉤,所以傳統釣法上大魚的機會要比懸墜釣法多很多。


台釣擁有優越性
第一, 裝備精良、齊全。與傳統釣法相比,台灣釣法需配備精緻的支架、手抄網、魚護、工具盒、小凳、傘等。即使常用的魚線、魚鉤等,也有很多改進,品質上有保障。
第二, 鉤餌制作精良。台灣釣法中所用釣餌,多是由專家根據不同魚的特性和嗜好專門配製而成,針對性強,衛生方便,尤其是餌料味道濃烈易吸引魚兒上鉤。
第三, 操作規範。台灣釣法對垂釣的標準化要求很嚴,如拋竿、裝餌、持竿、收竿、遛魚、抄魚等動作都要求很高的標準化,裝配各種設備,輔助工具也都有明確規定
優缺點
(1)  靈敏度高,魚在餌邊的動態從漂上可清楚反映,這能幫助釣者把握提竿時機。
(2)  所用的餌料,誘、釣餌合一,其誘魚效果好,同時誘、釣結合,很容易上鉤。
(3)  台灣釣法是根據魚的覓食特性(特別是鯽魚)而創造出的垂釣方法,其科學性強,對一些經常垂釣的魚塘,使用效果更佳。
但是台灣釣法設備多而全,要求投資大;台釣操作難度也較高;同時採用雙鉤容易掛住水草,調漂難度也較大,所以學習台灣釣法,應揚長避短,將它和傳統釣法結合起來,以取得釣技上的更大進展。
缺點:
1、台釣能否釣到大魚
台釣的漁具配備確實適於釣鯽魚,但如果有經驗與思想準備,釣到大魚不慌張,慢慢引遛仍然可以釣上大魚,因在提竿時先頓后送再揚,有了判斷魚的大小的機會,從而可以從容應對。
2、台釣的局限性
可以歸納幾點:一是裝備複雜,投資較大。當然有些可以不必求全求好。  二是調整浮漂較複雜,其實掌握要領,多加實踐掌握並不困難。三是對環境、魚種要求較嚴格。台釣主要釣鯽魚,對混養的魚塘,特別魚體大小差別較大的水塘,使用起來較為困難,這就需要根據情況選擇釣法、釣具,不必為台釣而台釣。
3、 對“長腦線”的理解
眾所周知,釣鯽用長腦線,是看中了其落水時的輕曼--速度慢于鉛墜,便於小鯽入口。但是,長腦線同時一定程度上會反而降低靈敏度?Br>浮標在水中承受的重力,不但有鉛墜,而且還包括了鉤,因此,水中魚咬鉤時,並不需要上浮40公分,而是當其咬起餌粒抬頭特別是咬起底餌時,由於鉤餌已經離底,浮標--正常的靈敏度就會有反應。如果真等著40公分,那也太為難小鯽啦!
4、“上下鉤”問題
是否一定要一餌落底、一餌懸浮,對於休閒釣實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除非漁場密度極高--高到競技場的水準,否則“上下”鉤並非必要。因為“上下”的設計,除了有“遊蕩”的好處外,事實上恐怕主要還是為了上雙魚。
5、看漂問題
應當以“頓”為基本標準。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鯉魚的黑漂。尋找“頓”感,往往要在調漂上下功夫,魚是一樣的,但天氣變了,吃食的模式或許也會變。比如密度大時,搶食的結果是“黑漂”,且半水搶食是難以有“頓”感的;小魚吃食的“頓”感也會不明顯,這裡,很難有統一的標準。核心是“頓”感,這一“頓”,關鍵要有力度,一目、兩目,甚至半目等都可以,取決於魚種、天氣和水情。
6、注意靈活性
台釣中的“細線小漂”是金科玉律,但有嚴格的前提,如主要針對比賽、池底平坦、風浪較小、水深在1.5-2米等。但實戰中情況千變萬化,因而靈活性時時不可忘記。“細線小漂”對付一斤以上的羅非、對水深在3米以上的水域、對4級左右的風等都是不合適的,你得換成大漂,羅非還得用防咬線。   
 7、 關於“霧化”
這是台釣最感興趣的話題。但是,“霧化”主要是對密度大的鯽魚精養池(和鰱魚)較好,因為可以大量聚魚和引魚上浮,提高比賽成績。然而,通常的釣場雖然也是養魚池,但密度要小得多,這時“引魚上浮”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底釣可能才是最佳選擇。另外,“霧化”容易帶來小魚,對釣深水的,就決不是好辦法了。因為很容易使餌在半水被小魚劫走。
8、 粘度問題
為增加粘度,可在鬆散的餌料中加少量粘粉,盡量不要加面粉,因為容易發酵。增加粘度,用兩種不同的魚餌也可以(而且還可以用混合餌的方法來改善比重、調節魚餌沉底的狀態呢)。
9、下列情況確實台釣難以適應:(1)水深超過2.5米;(2)水底複雜,高低不平;(3)風浪較大,水草很多;  (4)近岸水淺短竿夠不到位;(5)小雜魚鬧鉤。
看到這,可以發覺,台釣有台釣的好,傳統有傳統的好...台釣效率高,上大魚機會小,環境要求也高點.
傳統釣,上魚頻率比較慢,大魚機會高,環境要求小.
各有所長..........
相信在這沒人玩傳統釣吧?呵....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 魚樂幣 +50 貢獻度 +1 收起 理由
Wesley + 1 + 50 + 1 感謝分享喔~~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0-4-4 05:34: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用戶名請用中文)

x
發表於 2010-4-4 06:3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分享 ...............   感謝分享 ...............
發表於 2010-4-4 14:46:57 | 顯示全部樓層
應該是應印魚情不同所改變釣法,各有千秋喇!
發表於 2010-4-4 18:44:05 | 顯示全部樓層
反正掉到魚才是王道~感謝
發表於 2010-4-6 16: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分享........
發表於 2010-4-7 02:5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長知識囉~~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魚樂新聞釣魚網

GMT+8, 2025-8-21 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