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是一個物體在高速運動中所發出的聲音。在釣魚的人眼裏,是一種聽不到的、但用它能表明一個物體在眼前過去(或消失)的形象的描訴。這個名字來源於我和海峽的遊俠的一段對話。
“一目 10:09:51
看我說的釣白魚的魚漂了嗎?
一目 10:10:08
也可以冬釣。
錢生緣 10:10:43
我有白魚漂
一目 10:10:53
14釐米長。倒插空心漂尾。也可作水皮魚漂。
一目 10:11:23
我的起名就叫:嗖! ”
其實,這款魚漂是我為我的單位的魚友特製的釣白魚用的魚漂。也兼做釣淺水的水皮浮漂。對於冬釣的朋友,也可以做冬釣的浮漂。為什麼要起名字叫“嗖”,這就是和遊俠聊天時的一種靈感。即形象,又能說明設計魚漂時候的、豐富想像能力。我們在一起釣魚的魚友都會說“看!你的魚漂.....嗖地一下就沒影了!”用我這回設計的魚漂釣白魚。調低目,釣低目,就會有這樣的效果。
設計:1、漂長,14釐米。
2、漂尾。漂尾長度5.5釐米。倒插空心漂尾(上端最大直徑1-1.2釐米,下端0.8釐米。內含芯杆)。
3、漂腳。漂腳長度3.5釐米。竹腳。並貫穿漂體(在漂體內部的部分做加細處理)。
4、漂身。漂身長度5釐米(漂型採用棗核形狀,兩端略加飽滿一些)。
5、用材。空心蘆葦,裁片,沾制而成。
製作:1、漂尾的製作。漂尾使用空心的漂尾,去掉原有的上色。倒插在一個實心的玻璃鋼杆上。玻璃鋼杆加細到0.8釐米,長度約4釐米,一部分留在空心漂尾裏面。一部分要插在貫穿漂身的竹腳頂端(就在漂身頂端於漂尾相連接)。
2、竹腳的直徑為2毫米。含在漂身內部的部分除於漂尾需要連接的頂端留3毫米外。一直加細到魚漂漂體最底端連接處時放粗到2毫米。從漂身底端開始加細做成長竹腳。
3、漂身為什麼要放在最後講。就是我的所有粘貼蘆葦裁片的浮漂的製作方法都是一樣的。這回要在漂體的兩端做的更飽滿一些,在裁剪蘆葦貼片時所剪裁的蘆葦片的兩端多留一點就可以了。(不要太菱形,有一點橢圓的長形)。
4、漂體的內的環,直徑使用空心蘆葦做的。寬度4毫米。直徑6-7毫米之間。不能超過8毫米以上。
5、裁片的長度大於5釐米。再用砂紙打磨的過程中打掉一些取長度為5釐米。再粘貼到環上。
6月1日的試釣結果
6月1日。中雨一天。分兩次下的。上午停雨時我回家吃飯,熱湯麵。因為太冷了。下午一直下到5點。我回家後也沒停雨。一下午就看到三漂,釣到三條魚。狼狽。原釣點因上午釣的好些。一走就讓我旁邊的釣友給占了。把我的魚餌也要去了(好貴呀!)。
說正題。魚漂的設計要求,在這次垂釣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真是按著設計要求去實現的。水深可釣最淺為40釐米(漂長14釐米+一個折返14釐米=28釐米=12釐米的腦線=40釐米)。是一個最理想的垂釣深度。但不是最淺的垂釣深度。
當天垂釣地點的水深是70釐米。垂釣的是鯽魚。多數1 0個一兩。兩三個一兩的少。一個一兩的鯽魚一天就能釣四至五條而已。一上午我釣了一兩的鯽魚三根,跑了一條半斤的鯽魚(是去年放得鯽魚)。餘下的都是5-1 0條一兩的鯽魚。12.30收竿共計釣了1.5斤魚。
1、魚漂的調目和釣目。
魚漂共設五個目數。這次垂釣先從調四目釣二、三、四目開始。也是因為魚咬鉤的頻率太低。魚又太小。一直沒看到口。改調兩目釣二至一目時,有口了。慢慢下沉的是15個一兩的超小鯽魚。7-8個一兩的鯽魚就能看到很清晰頓扣了。非常漂亮的頓口。一兩一個的鯽魚就是一個“嗖”的頓口。“嗖”一下沒影子了的頓口。哈。不是好笑。是太離譜了。真的能做到和設計中想像的一樣,簡直不可思議。這要是釣白魚,調二釣一。上餌準確的話,那就是以個字:“嗖”沒影子了。
2、魚漂的優勢。
(一)、垂釣水的淺度為40釐米以上(也含40釐米以下的最淺26釐米以上的部分)。
(二)、 大致看了一下。漂型給出的漂像是送漂的時候少。這也在於魚的大小等因素。頓口多又好(這就是倒插空心漂為的作用。越往上漂尾越粗,吃鉛越大,提升力越強,所需給外力越大,所以他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頓口就更加明顯)。來魚時漂尾有細微的動態變化。給準備提竿有了一定的提示作用。
(三)、因竹腳的因素,此漂翻身快。快的你都不敢想像。拋竿還沒等你壓線時,他就翻身了。而切把它那邊的魚線已經壓了一些主線,你就在用竿子帶一下,魚線就都壓到水中了(好一點的魚線更是如此)。
(四)、由於標示杆是空心的。第一起到翻身快的作用。也給視標帶來很多好處。陰天也能看得很清晰。又是調低目釣低目。釣大一點的鯽魚頓沒漂尾時誰都能看得見。
(五)、給愛好冬釣的魚友又添了一款較好的冬天垂釣的浮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