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樂新聞釣魚網

 找回密碼
 註冊(用戶名請用中文)
查看: 628|回復: 0

小心胃痛4大警訊!

  [復制鏈接]
發表於 2009-11-19 15: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多年前,連續劇「星星知我心」風靡全台,劇中的媽媽古秋霞因罹患末期胃癌,不久人世,不得不把5個孩子送養,故事賺人熱淚。當年胃癌名列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茅,儘管現在已退居第五名,而且發生率在每個年齡層都逐漸減少,但多數患者仍像秋霞媽媽一樣,被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治療的預後並不好,顯示在早期診斷上還有待努力。

     同時,台灣正邁向高齡化社會,而胃癌好發在60歲以上的人(2002年胃癌患者平均三分之二以上大於65歲),年紀愈大,病人的身體狀況能接受手術的程度就愈低,不利預後。

     從存活率來看,第一期胃癌的存活率超過九成五,第四期卻驟降到只剩個位數,凸顯「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

     多數早期胃癌患者幾乎沒有臨床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一般胃病難以區分,例如:
     ■上腹脹氣、隱隱悶痛、噁心(類似慢性胃炎)
     ■餓時痛、嘔酸水(類似消化性潰瘍)
     ■食慾減退
     ■貧血,虛弱無力,容易頭暈眼花、臉色蒼白

     等到有明顯症狀(如體重驟降、解黑便、厭食、吞嚥困難、明顯貧血、精神萎靡等),往往已是中晚期了。胃鏡,抓出早期癌的利器把一根管子經口腔、食道放進胃,還在胃裡移動翻攪,可想而知並不舒服,這就是讓很多人不敢去檢查胃部的原因──胃鏡。

     但目前胃鏡配合切片檢查仍是胃癌最主要的診斷方式。透過胃鏡,醫師可以清楚看到胃的情形,必要時切取一部份組織交由病理科化驗,看看是否有癌細胞。胃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再視情形輔以化療。近年微創手術漸普及,即以內視鏡、腹腔鏡進行手術,但僅限於表淺及早期胃癌。

高危險群提高警覺

     正常的胃黏膜受到一些誘發因子的刺激,逐漸發生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慢變成類似小腸的上皮(醫學上稱為「小腸化生」),持續惡化下去就變成癌症。在這個過程中,遺傳與環境因素都扮演重要角色。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下列情形列為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
     ■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胃癌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萎縮性胃炎
     ■小腸化生
     ■分化不良
     ■家族腺瘤
     ■多發性瘜肉
     ■胃曾部份切除

     此外,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胃癌發生:
     ■重鹹、醃漬、煙燻及含防腐劑的食物
     ■抽菸
     ■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

    身經百戰的拿破崙,卻在53歲死於胃癌,他的家族中也有多人死於胃癌,稱得上是「胃癌家族」。不過,我們不能改變遺傳,但是可以改變環境因子,而改變環境因子得靠自己:
     ■多吃新鮮蔬果,避免經常或長期吃鹽醃、醬漬、煙燻、炭烤食物
     ■不抽菸、少喝烈酒
     ■保持心情愉快


     此外,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建議:
     ■若腸胃持續不適,應該就醫檢查,不要任意買成藥吃,以免延誤診斷。
     ■勇於接受胃鏡檢查,尤其是高危險群,應該定期做胃鏡。如果擔心不適,可以考慮用無痛胃鏡。


胃癌小檔案

每天約7人因胃癌喪命

2005年共有3580人罹患胃癌,其中男性2288人(第6位),女性1292人(第6位)。

2007年共有2474人因胃癌喪命,佔十大癌症死因第五位。在男、女性癌症死因均為第五位。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魚樂新聞釣魚網

GMT+8, 2025-5-7 0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