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表於 2009-3-9 19: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 本帖最後由 Tony王 於 2009-3-9 19:36 編輯 
 任何淡水魚都有感染白點病的機會!
 
 白點病往往在溫差極大的季節大肆漫延。
 一般熱帶魚的生存法則中,魚體能忍受溫度變化極限約在2至5℃之間(24小時內),
 但是在日夜溫差變化過大的季節中,倘偌一日之內使水缸中的溫度低於或高於常溫4℃的範圍,
 那麼往往許多魚隻都會受不了!.進而造成魚隻抵抗力大大地受損,而變得極易患染疾病。
 而白點蟲就是專門在突降的低溫中,”突襲”淡水性魚隻。
 
 白點蟲的繁殖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種途徑,
 一種是在幼蟲成長之後立即沈入水中,形成一柔軟孢子;白點蟲就在此一孢子之內進行分裂,產生幼蟲!
 
 另一種方式則是在大環境不適合孢子形態繁殖時,成蟲仍然會離開魚體,
 但是並不直接形成孢子,而是在水中四處飄盪,並進行自體分裂增殖,
 不過,以繁殖速率而言,前者增殖的速度比起後者快上數倍以上!
 
 一、症狀
 白點症發病之時,最明顯之處除了逐漸出現在鰓蓋、體表之粒狀小白點之外,
 最容易在初期觀察到魚隻徵兆為:不安地磨擦體表,彷彿要將癢處一舉磨掉,
 有時候,有些魚隻甚至會激動到將鱗片給刮損了下來,
 進而導致更進一步的傷口感染如:紅斑、黴菌感染等。
 另外,在白點症感染初期的第三大特徵便是:魚隻會極不正常地將魚鰭(胸、背、尾鰭都有可能)
 有些魚隻甚至開始有體表黏液過度增生的現象。
 此時,若飼養者再不採取任何治療措施,魚隻便會隨著愈來愈加漫涎的白點,
 而感到呼吸更加急促、食慾逐漸消失,並且靜止於一角,體力一日不如一日,而後導致死亡!
 
 二、白點蟲
 白點蟲,學名為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st ,又有人俗稱它們為〔魚纖蟲〕、〔白點蟲〕或〔多子小瓜蟲〕等。
 白點蟲,大多寄生在熱帶魚的表皮層與真皮層之間,
 它們主要的食物營養來源來自於魚隻微血管中的紅血球與剝落的上皮組織,
 所以被寄生的魚隻才會日漸體力衰弱、低下,並且危害到魚隻的生命安全混身上上下下均會附著密密麻麻的白、灰色小粒,
 
 其直徑大約在0.5至0.1毫米之間。通常這些小白點,每一點白點至少都內含了1個以上的白點蟲蟲囊。
 
 
 四、常見白點症治療藥物
 1.甲基藍(methylene Blue)
 對於一些特定魚種毒性極大,例如:三間鼠、燈魚或龍魚等,故並不在此多作說明,僅是盼望魚友能自加小心!
 2.甲烯藍  此藥物為目前巿售魚藥之中,藥性屬於極其溫和之抗菌劑。
 在治療白點症方面,只要溫度升高,加上甲基藍用量正確,通常可以在3天至1週內根除水族箱內之白點蟲!
 甚至於對成蟲脫落之後的水黴菌感染也有一定的功效。
 
 
 停止使用水族箱內之臭氧機、殺菌燈..等
 過濾器內之活性碳與麥飯石極易吸附甲基藍這一類型之染料抗菌劑,因此最好將它們移除,另外,泥炭土(丸)及沈木也是極佳的天然吸附工具,在治療過程中,最好也能避免與藥物合泡一起。
 
 請現在關閉燈光與添加適量甲基藍與食鹽或粗鹽
 (我都是自己嘗有一點鹹度就夠了),提高水溫至29~31度能夠延長藥效的維持與白點蟲壓制效果,讓水族箱中的愛魚能夠在短短數天中,迅速回復食慾與健康。
 
 祝你的魚 早日康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