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大冒險家 於 2009-11-26 05:31 編輯
彰化老家魚池內的大象動不了.只好搞隻小象來過過癮 目前體長約50公分.先住在長9呎寬4呎高3呎的魚缸中 每天都吃6公分大的錦鯉5-7隻.正在快速的成長當中 這傢伙真正的家FRP正在趕工中.只能建置在住家屋頂 因為小弟這的1.2.3樓都放有魚缸.再也沒有地方設置 而小象位在屋頂的家詳細尺寸為.長12呎寬6呎高4呎 預計飼養魚種為大型火箭.象魚.鐵甲武士.大型鴨嘴類 拍的不好請大家多多包含..分享給眾兄弟姐妹們
亞馬遜河魚之王 - 學名:Arapaima gigas
- 英名:Arapaima, Pirarucu
- 分布:亞馬遜河流域,通常棲息在較寬深的河流中。在巴西、厄瓜多爾、蓋亞那及祕魯有發現的紀錄。
淡水魚中體型最大者,最長5公尺左右,最重可達200公斤。屬於殘存的古生淡水魚類,據推測最早出現於一億年前,由於舌中硬骨有長出牙齒,此類的魚被稱為骨舌魚。而其主要以嘴的上半部與舌頭的開合來捕捉獵物,以魚和昆蟲為主食,善於跳躍,曾有人看過它躍出水面,捕食停在樹枝上的小鳥。
頭部有許多感覺管,而魚鰾具有和肺相同的功能,有時會將頭部伸到水面上呼吸。鱗片很大,隨著成長,身體後半部的鱗片邊緣會由尾部開始逐漸變為鮮紅色,一直到尾部全體及背、腹部等處,故當地人稱其為「魯拉鼻克」 ,意思是紅色的魚。
每年4、5月為其主要的產卵期,會在沙質河床築巢,巢寬約50公分,深約15公分。雄魚會保護卵及剛孵化的幼魚,雌魚則不會離開雄魚太遠。而幼魚會被親魚頭部所分泌的費洛蒙吸引而聚集在親魚頭部附近,可隨時受到保護。
為當地重要的食用魚,風乾或鹽漬,被人稱作是淡水鱈魚。由於近年來當地居民種植的農作物受聖嬰現象的影響而歉收,轉而捕捉象魚當作食物或換取金錢,導致此魚的數量大幅減少而面臨生存的危機。
由於鱗片很大,可長至6公分左右,當地人拿來當銼刀使用,用來磨指甲,也有用來製作弓箭﹔另外還有人用其舌骨來磨船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