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09-3-21 00:2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馬鈴薯(茄科)2月份為栽培期,6月份則採收。種薯一個可得10個。
如何選購馬鈴薯?
馬鈴薯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只是一種富含澱粉質的高熱量食物,事實上,馬鈴薯含有鐵質、蛋白質及各類維生素,營養價值不差;不過,挑選及調理馬鈴薯時,必須特別注意,才能吃到品質優良的馬鈴薯。
購買馬鈴薯,要挑選表面完整、乾淨的,且觸手堅實光滑,避免選擇外皮有皺紋,或枯萎、軟黑、呈綠色的馬鈴薯。
調理馬鈴薯也有訣竅。為保存馬鈴薯的養分,連皮煮是最好的方法,且最好整顆煮,不要切片或削塊。如果必須要削皮再煮,應該使用削皮機輕輕削去薄皮,避免削厚,因為許多成分都在靠近馬鈴薯表皮處。
去皮的馬鈴薯如果不立刻煮的話,很快就會變黑,為防止這個現象,沾一些檸檬汁是可行的辦法,但不可以把馬鈴薯放在冷水中,因為會使馬鈴薯中的維他命C流失。
馬鈴薯﹝洋芋﹞知多少?
馬鈴薯﹝洋芋﹞曾經在中古時代被認為是一個有毒食物,但現在卻是許多國家的主要糧食。博醫網收集了一些與馬鈴薯有關的小問題,讀者可以自我測驗一下,看看自己對這種食物的常識懂多少:
1.馬鈴薯最早發源自那一個國家?
A:愛爾蘭
B:美國
C:秘魯
D:中國
2.馬鈴薯含有高量的維生素C?
A:對
B:不對
3.烤馬鈴薯與炸馬鈴薯,那一個熱量高?
A:一樣高
B:炸的比較高
C:炸的比較低,因為油都炸掉了
4.最好保存馬鈴薯的方法是:
A:冷凍
B:曬乾
C:鹽漬
D:冷藏
5.你相信嗎?馬鈴薯是第一種在太空中生長的植物?
A:相信
B:不相信
C:你別扯了吧
馬鈴薯
[特徵]
馬鈴薯為蔓性植物,原產在南美,原本是印第安人的主食,十六世紀時被哥倫布帶回歐洲後才廣為流傳,現在也成為國人喜歡食用的食物之一。
馬鈴薯的花開在葉根處,花為白色或淡紫色,花萼小,前端有五裂。
[主治]
馬鈴薯的成份幾乎是澱粉,但郤含有維他命B與維他命C,是薯類中較低卡路里的一種,另外它還含有鉀,可促進排泄作用,常可用來預防過度攝取鹽分。
[用法]
輕微的燒傷及燙傷可取馬鈴薯搓成汁,塗擦患部有效。
跌打損傷,扭傷,挫傷時,可把馬鈴薯搓成泥再加麵粉及醋調之,貼於患部,乾了以後要更換,一天約換二至三次。
患有痛風時,則不必調醋,而改調生薑汁敷患部有效。
馬鈴薯和地瓜有什麼不同?
林文智
兒童日報
喜歡吃地瓜和炸薯條嗎?地瓜就是番薯,但是一般速食店裡炸的薯條,不是番薯,而是馬鈴薯。這兩種「薯」有什麼不同?我們來研究研究。
簡單的說,我們吃的馬鈴薯是它的莖,吃的地瓜是它的根,它們的養分大都是以澱粉為主。
馬鈴薯在生長期間,把大部分的養分貯藏在它的莖裡,所以莖就漸漸膨大,變得像小球一樣,這樣的莖我們叫它「塊莖」。
馬鈴薯的表面有許多凹洞,這邊一點,那邊一點的,分布得很不規則。不過,別小看這些凹洞,它們通稱為「芽點」!這裡可是馬鈴薯長新芽的地呢!所以,如果我們把馬鈴薯隨便切成好幾塊,放在陰涼的地方讓傷口乾燥,然後再把它們種進土裡,有芽點的部分就會冒出新芽,而且發育得很好。
地瓜發育的時候,大部分的養分都往根裡送,所以根就漸漸的變時大,是一種「塊根」作物。不過,它的形狀和馬鈴薯不太一樣,它的「腰部」比較肥大,頭尾尖尖的,形狀比較接近橢圓形。如果也把地瓜切成好幾塊,種在土裡,地瓜的命運就和馬鈴薯差太多了,它會爛掉。因為地瓜沒有芽點,它的芽和根,分別長在尖尖的頭尾兩端。如果拿這兩個部分來種,也不見得就活得成,它必須很健壯時才種得活。
馬鈴薯:
南美印加人的主食有二,一是平地的玉米,另一是8000英呎高地的馬鈴薯,這兩種作物,對人類的貢獻相當大。
馬鈴薯原生於南美秘魯智利高山。考古地點秘魯的Chilcacave,有馬鈴薯、蕃薯、樹薯等的遺跡,約8000-6000B.C.。馬鈴薯栽培的時期有證據顯示約為2000B.C.。其他也有發現的地點在Bolivia,Lima,Peru以及Chile北部的海岸。這些古老的品種與現今經育種家努力所得的栽培品種外觀上顯著不同。
西班牙人入侵後,拿走了黃金,並且帶了一些馬鈴薯回歐洲。由於馬鈴薯並未記載於聖經,因此起初與番茄一樣地不受歡迎。
這種馬鈴薯的學名為:Solanumtuberosum。
馬鈴薯在1570引入西班牙的Seville。1573用來作醫院病人糧食。
此後馬鈴薯引入Italy,Germany,而後傳入東方。再由歐洲人傳回北美洲。
愛爾蘭馬鈴薯
主要參考:H.Hobhouse(1986):SeedsofChanges.
愛爾蘭的地理環境位居歐洲的西北邊陲,土地貧脊,氣候惡劣,特別是500BC以後;之前,此地氣候較溫和,因此可以種小麥做麵包,之後,由於氣候變冷,因此除了最南端之外無法生產小麥,當居民只好仰賴動物,特別是魚做為食物的來源,有如愛斯基摩人。直到馬鈴薯傳入愛爾蘭後,才有固定的澱粉來源。
此時期,愛爾蘭人的食物包括燕麥餅、乳酪、牛乳、牛血、牛肉、羊豬,麵包僅是最高階者才能享受。
馬鈴薯起源於貧脊、低夜溫、乾燥、短日的環境,在土地貧脊的愛爾蘭,比起其它禾穀作物更適合。馬鈴薯很好種,幾乎可以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種植或收穫,而且收穫後,也不需要脫粒、磨殼或烘焙,只要火及鍋就可以,這又是對愛爾蘭很有利的,因為愛爾蘭缺乏鐵礦,因此,一直到1080AD都還是石器時代,耕犁只能用木頭,因此供法在較硬的土地耕作。
農具的使用必需配合獸力,中國在600AD就發明牛、馬的胸肩束帶和軛,使得牛馬可以有效地挽犁、車,這個發明約在1000AD才傳到歐洲,而在1600年才傳入愛爾蘭,在此之前都是用馬尾來拖犁,不但殘酷,而且沒有效率。
當1600年左右,馬鈴薯傳入愛爾蘭以後,在當地廣泛地種植,比歐洲其他地方更普遍,因此一般用Irishpotato來稱呼。
愛爾蘭的人口在1660年約只有500,000人(50萬),1688年約1,250,000人(125萬),1760年約1,500,000人(150萬),1840年約9,000,000年(900萬);在此180年間人口增加18倍(增加率10%),皆是因為馬鈴薯的生產而能養活眾多的人口,否則以愛爾蘭的原始農耕技術,無法生產足夠的穀類作物。
不過這段期間,仍然發生飢荒,馬鈴薯欠收。
1724-1749:25年間有5次欠收,1939-41特別嚴重。
1750-1774:1756,57,65,66,69共5次欠收,其中2次很嚴重。
1750年代Fusariumcaeruleum(真菌)為害,使得貯藏中的馬鈴薯塊莖乾縮而不能食用。
1770年代毒素病所導致的葉萎縮病,使得產量可以減到70%之多,此病是由蚜虫傳播病毒而引起,直到二次大戰後才有農葯來防治。
1775-1799:5次欠收,1784年大飢荒。
1795年Botrytiscinerea的黴菌侵擊葉片,感染部位也會乾縮,導致減產。
1800-1824:9年欠收,5次構成飢荒,1821年相當嚴重。1821-1822年約250,000人因飢餓疾病而死。
1825-1849:14欠收,8次造成局部飢荒,1845-46合面大飢荒。
由於此時期半數的愛爾蘭人每天熱能攝取超過2/3來自馬鈴薯,在正常收成的年代,至少還有1/3的人在整年當中至少有幾個月是飢餓狀態的,若天侯不佳則會導致減產,而更有馬鈴薯的病害,更給愛爾蘭的糧食生產致命的打擊。
1845-46因晚疫病死150萬人(飢餓疾病),此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移民550萬人(主要是美國東岸,Bost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