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樂新聞釣魚網

 找回密碼
 註冊(用戶名請用中文)
查看: 1840|回復: 2

傳統釣法

[復制鏈接]
發表於 2008-5-5 16:4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傳統釣法和現在的競技釣法的本質上的區別就是釣、魚吃餌的那種狀態。競技釣法可以調釣到魚吃餌的所有狀態。而傳統釣法就要比競技的釣法少了許多。但用現代釣法改進的傳統釣法。大多數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也因釣組的腦線的限制,也多少有所不同。我不主張短竿用傳統釣法。但我對傳統釣法在長竿的使用上還是大有心得。傳統釣法可在水庫用4.5米的釣竿釣深水區域用超長線,選用改制之後魚漂垂釣。5.4米以上的魚竿,都可以使用傳統釣法垂釣。但在魚漂上也要加以改進才行。     1、原始的傳統釣法。把壓鉛的拴鉤腦線加長。按我設計和製作的魚漂上兩目的長度加長腦線。(長竿一般上兩目為7.5釐米,第一目為4釐米,第二目為3.5釐米)。調漂時,調零目,釣一目。餌和腦線在水底橫躺著3.5釐米。使用少小一點的魚鉤(比想要用的鉤小那麼一、兩號就行)。
    2、現代釣法的改進。用現代釣法的(立墜連接鉤的方法),用現在用的魚漂,要想得到傳統釣法的效果,那就得改進魚漂的目寬,把魚漂的目寬改為3.5釐米(第一目),3.2釐米(第二目),3釐米(第三目)以此類推每一目減0.2釐米 。把腦線的長度確定在9.7釐米(也就是魚漂上三目的長度為腦線的總長度)。調漂得方法。把改好的魚漂調到一目(空鉤大半水),釣一目至二目,看魚吃餌的狀況而定。魚吃餌兇猛,就釣一目,反之就釣兩目或在多些。
       傳統釣法的魚漂製作(以6.3米的製作魚漂為例)
    1、將蘆葦用小剪刀裁成條,每片蘆葦的長度45mm,寬度4mm。每條的寬度加在一起小於環的周長0.5毫米。在每片蘆葦長、短兩頭都取中線。用小剪刀從長度中間往兩頭剪。剪成兩頭是尖的略有菱形的條體。
2、將一個不大於11釐米的環(用破舊的魚竿切下來的),套在一個圓柱體上。把二合一膠調好(調膠的量應夠塗在環上一圈即可)。塗膠一周。
3、把剪好的蘆葦片從中間用線繩綁緊,在沙紙按一定的坡度打磨好,按長條的中線一片一片地沾在圓環上用線勒緊。待膠幹後,再勒線處用502膠少許點沾即可備用。
4、漂體制作的步驟:
   (1)、用準備好的兩段舊魚竿(直徑7mm),從漂體兩端(把沾好的蘆葦片蘆葦圈放到舊魚竿的筒內)往中間收,用燒開水的水壺燒一些水(讓水壺的水嘴能產生熱氣即可)。把用舊魚竿套好的漂體放在蒸汽上受熱讓其變形,在不斷地用兩端的舊魚竿往中間收緊,使蘆葦漂體形成一個兩頭尖的錐體(熟稱嘎型)即可。放到一邊等待乾燥後使用。
   (2)、漂身幹後,用小刀片把每片蘆葦條調平,把漂體再放在一個大於或等於5釐米的筆桿內點膠水(膠水用101膠),待膠幹後,再用3mm的小筒套住在點膠,要求每個蘆葦縫都點到、沾牢。
   (3)、沾好後的漂體,用沙紙把兩端打一下(能穿過0.6毫米的玻璃鋼條即可)。
   (4)用一根根玻璃鋼條(漁具有售)打磨成漂尾部分不大於0.6毫米(漂腳可適當粗些)從漂體中間穿上,用二比一膠點兩端,待膠幹一些時候用手碾成漂尖的形狀。全幹後,再點502膠沾牢,用沙紙把蘆葦漂體打好。打好後,在漂體上溜一遍502膠,起到固定和防水層的作用。再用細砂紙打一遍即可噴或刷油漆了。
   (5)、魚漂的上兩目,就按7.5釐米製作。第一目為4釐米,第二目為3.5釐米。
   (6)、第三目的長度略短於第一目和第二目之和(5.5釐米—6.5釐米)。
   (7)、漂體總長度一般不短於45釐米為宜。漂尾的長度是漂腳加漂身的長度之和。
   (8)、所安裝的空心漂尾,就套在玻璃鋼條上。先固定第三目,第三目的位置在第二目的底邊至漂身頂端的中間位置,固定好後,在固定上兩目。
   (9)、使用的空心漂尾的粗細,按自己的視力能力選擇
      對現成的魚漂略加改制一下。就會成為一款傳統釣法的魚漂。
   用買來的大一點浮力的魚漂。用電轉掐住漂腳打磨漂尾,從漂尾和漂身的連接部分開始打磨。往上越打越細到漂尾中間部位,在往上在再放粗一些。在量好上三目的距離後(從漂尾的尖部,往下量到9.7釐米處)在把實心漂尾加細到能穿過你選中的空心漂尾的最細一端的孔內至9.7釐米處相連接,用502膠粘住。即可。頂端用火機燎一下,用手搓成圓狀,一點一點燎沾在一起。
把原來的畫的格式打磨淨,重新設計畫目。按傳統的釣法的要求設計目寬。
最好買的現成魚漂,漂腳是竹腳。要不是竹腳的魚漂,最好也改成竹腳的使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用戶名請用中文)

x
發表於 2008-5-5 17: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wbch530 於 2008-5-5 16:42 發表
6207620862096210621162126213
傳統釣法和現在的競技釣法的本質上的區別就是釣、魚吃餌的那種狀態。競技釣法可以調釣到魚吃餌的所有狀態。而傳統釣法就要比競技的釣法少了許多。但用現代釣法改進的傳統釣法。大多數 ...

中文繁體
傳統釣法和現在的競技釣法的本質上的區別就是釣、魚吃餌的那種狀態。競技釣法可以調釣到魚吃餌的所有狀態。而傳統釣法就要比競技的釣法少了許多。但用現代釣法改進的傳統釣法。大多數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也因釣組的腦線的限制,也多少有所不同。我不主張短竿用傳統釣法。但我對傳統釣法在長竿的使用上還是大有心得。傳統釣法可在水庫用4.5米的釣竿釣深水區域用超長線,選用改制之後魚漂垂釣。 5.4米以上的魚竿,都可以使用傳統釣法垂釣。但在魚漂上也要加以改進才行。 1、原始的傳統釣法。把壓鉛的拴鉤腦線加長。按我設計和製作的魚漂上兩目的長度加長腦線。 (長竿一般上兩目為7.5厘米,第一目為4厘米,第二目為3.5厘米)。調漂時,調零目,釣一目。餌和腦線在水底橫躺著3.5厘米。使用少小一點的魚鉤(比想要用的鉤小那麼一、兩號就行)。
     2、現代釣法的改進。用現代釣法的(立墜連接鉤的方法),用現在用的魚漂,要想得到傳統釣法的效果,那就得改進魚漂的目寬,把魚漂的目寬改為3.5厘米(第一目) ,3.2厘米(第二目),3厘米(第三目)以此類推每一目減0.2厘米。把腦線的長度確定在9.7厘米(也就是魚漂上三目的長度為腦線的總長度)。調漂得方法。把改好的魚漂調到一目(空鉤大半水),釣一目至二目,看魚吃餌的狀況而定。魚吃餌兇猛,就釣一目,反之就釣兩目或在多些。
       傳統釣法的魚漂製作(以6.3米的製作魚漂為例)
     1、將蘆葦用小剪刀裁成條,每片蘆葦的長度45mm,寬度4mm。每條的寬度加在一起小於環的周長0.5毫米。在每片蘆葦長、短兩頭都取中線。用小剪刀從長度中間往兩頭剪。剪成兩頭是尖的略有菱形的條體。
2、將一個不大於11厘米的環(用破舊的魚竿切下來的),套在一個圓柱體上。把二合一膠調好(調膠的量應夠塗在環上一圈即可)。塗膠一周。
3、把剪好的蘆葦片從中間用線繩綁緊,在沙紙按一定的坡度打磨好,按長條的中線一片一片地沾在圓環上用線勒緊。待膠乾後,再勒線處用502膠少許點沾即可備用。
4、漂體製作的步驟:
    (1)、用準備好的兩段舊魚竿(直徑7mm),從漂體兩端(把沾好的蘆葦片蘆葦圈放到舊魚竿的筒內)往中間收,用燒開水的水壺燒一些水(讓水壺的水嘴能產生熱氣即可)。把用舊魚竿套好的漂體放在蒸汽上受熱讓其變形,在不斷地用兩端的舊魚竿往中間收緊,使蘆葦漂體形成一個兩頭尖的錐體(熟稱嘎型)即可。放到一邊等待乾燥後使用。
    (2)、漂身乾後,用小刀片把每片蘆葦條調平,把漂體再放在一個大於或等於5厘米的筆桿內點膠水(膠水用101膠),待膠乾後,再用3mm的小筒套住在點膠,要求每個蘆葦縫都點到、沾牢。
    (3)、沾好後的漂體,用沙紙把兩端打一下(能穿過0.6毫米的玻璃鋼條即可)。
    (4)用一根根玻璃鋼條(漁具有售)打磨成漂尾部分不大於0.6毫米(漂腳可適當粗些)從漂體中間穿上,用二比一膠點兩端,待膠幹一些時候用手碾成漂尖的形狀。全乾後,再點502膠沾牢,用沙紙把蘆葦漂體打好。打好後,在漂體上溜一遍502膠,起到固定和防水層的作用。再用細砂紙打一遍即可噴或刷油漆了。
    (5)、魚漂的上兩目,就按7.5厘米製作。第一目為4厘米,第二目為3.5厘米。
    (6)、第三目的長度略短於第一目和第二目之和(5.5厘米—6.5厘米)。
    (7)、漂體總長度一般不短於45厘米為宜。漂尾的長度是漂腳加漂身的長度之和。
    (8)、所安裝的空心漂尾,就套在玻璃鋼條上。先固定第三目,第三目的位置在第二目的底邊至漂身頂端的中間位置,固定好後,在固定上兩目。
    (9)、使用的空心漂尾的粗細,按自己的視力能力選擇
      對現成的魚漂略加改制一下。就會成為一款傳統釣法的魚漂。
   用買來的大一點浮力的魚漂。用電轉掐住漂腳打磨漂尾,從漂尾和漂身的連接部分開始打磨。往上越打越細到漂尾中間部位,在往上在再放粗一些。在量好上三目的距離後(從漂尾的尖部,往下量到9.7厘米處)在把實心漂尾加細到能穿過你選中的空心漂尾的最細一端的孔內至9.7厘米處相連接,用502膠粘住。即可。頂端用火機燎一下,用手搓成圓狀,一點一點燎沾在一起。
把原來的畫的格式打磨淨,重新設計畫目。按傳統的釣法的要求設計目寬。
最好買的現成魚漂,漂腳是竹腳。要不是竹腳的魚漂,最好也改成竹腳的使用
發表於 2009-3-12 12:4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寫的很祥細,但是沒辦法灌通,還是有圖解的好理解,也謝謝分享。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魚樂新聞釣魚網

GMT+8, 2024-6-17 19: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